相關論文

漫談頸椎型脊椎側彎

監事 曾上柏

2009-04-04

從民國八十八年起,陸續開始接觸到脊椎相關症狀的患者,患者一般除了有自知性脊椎側彎者,或他人告知可能有脊椎側彎,肢體軀幹疼痛求診者之外,往往最多的是由父母親帶來求診的孩子。大多都是從小脊椎側彎至今,自發現後求訪諸多名醫,仍舊姿態不佳,或者無法長期接受矯正器材帶來的煎熬,所以前來求診,希望得到改善。

視診:身體線條與行動姿態均有很明顯的突兀,一般多在背部發生明顯的膨隆,少部分伴隨腳掌內八。

觸診:枕環關節與環樞關節有明顯的夾擠,特別在於第二頸椎與第三頸椎以後有明顯的鏡像側彎情形。胸椎至腰椎(甚者包含薦椎)明顯的s型側彎。胸肋骨明顯與胸椎側彎協同膨隆成佝僂。肢體與軀幹肌肉明顯無力。

問診:這類的患者大多沒有特殊疼痛問題。但是均有第一頸椎症候。如:偏頭痛,眼睛乾澀(疲勞之後尤甚)等。作息與日常生活部分,可以發現患者大多沒有良好運動習慣,原因在於運動之後有明顯不適感。惡性循環之後,體力明顯不佳。

診斷:脊椎側彎患者其肌肉張力與彈性表現都不盡理想。但是因為胸椎側彎導致胸廓運動不完整,所以無法達成最大肺容積,甚至連普通肺容積表現都比一般人差。患者雖然有貧血的症狀,但是驗血之後,紅血球數值沒有明顯的異常。如此判斷其有類似暈眩,無力…等症狀是體內含氧量不足的表現。
患者表示接受多次不同方式治療,但是卻無明顯改善。經過觸診以及視診得知患者的頸椎表現,仍舊有嚴重的壓迫現象(視診上可以看到髮際線四週有明顯的不規則紅斑塊。觸診可知枕環關節四週溫度與濕度皆與其他部分明顯偏高。)故選擇放棄先前觸診資料,針對頸環關節與環樞關節夾擠錯位的方向施術改善。

癒候:經過短暫的改善頸部椎體位置之後,再次觸診發現原先有的側彎以及伴隨的膨隆均立即的明顯減少(甚至消失)。患者表示之前經驗中,調整完之後雖然有側彎的減少,但反而產生明確的暈眩以及肢體行動不能平衡的感覺。經過這次的經驗卻沒有往常的不適感。行動自如之外,身體感覺比較輕鬆輕盈。除了行走中感覺到左右腳似乎有些微的高低落差,不過在原地踏步三到五分鐘之後便消失。術後的前一兩天部分肌肉有明顯酸脹感覺,在運動之後即有改善。

後記:多數患者在追蹤一至三個月後,x光表現有明顯的改善,身體線條與行動姿態均有明顯的改變。最特別的是這些孩子原本需要家長提攜前來的。全部在感受到改善之後,自願前來。甚至原有自卑以及自暴自棄的傾向,也在諮詢輔導的過程中漸漸產生自信並開朗樂觀。在於日常生活運動方面,也在諮詢過程中逐次要求加強日常生活運動,養成習慣之後體能也有明顯的增加。其中有一名患者甚至在改善之後進而考取碩士。估計是身體含氧量增加,不但體能改善了,看書時間和集中精神的表現均有明顯的提昇。算是意外的收穫。

討論:患者表示曾經求診多數醫生,初期有(或無)明顯改善,經過三至六個月後,因為信心不足,往往不了了之。而且過去治療過程並不舒適,甚至有劇烈疼痛(有孩子甚至因此拒絕再次接受治療)。然而在此諮詢之後卻有明確優良的改善,並非筆者有過人之能,或者特殊手法。仔細省思之後,發現訪間醫院診所也許因為業務繁忙,往往沒有經過深度的診斷,以及沒有詳細的了解前人的治療過程與方法,不斷的重複他人的錯誤,甚至因為太過注重手法而本末倒置,使得患者害怕求診。其中有同業在發現患者無法進步之後,更佯稱無可救藥!失去醫患關係事小,導致患者產生自暴自棄等負面的情緒,甚至更有可能讓患者失去黃金恢復的時期。我等實在是不可不慎。
再者,往往會因為明顯的病況表現而被影響思緒,甚至被患者引導思考推理的程序,不斷的重複病情,導致患者失去信心。若能藉由測試診斷所得的資訊,不斷推翻自己的假設,以求更正確的診斷,那才是真正病人之福。前理事長謝老師曾經說過,脊椎矯正的精髓在於辨証論治,而不是手法的華麗多寡。最後再此與各位分享筆者學習生涯中許多老師的叮嚀。

『以病人為師,切莫以己為尊。求病人之福,切莫求己之快』

 上一則 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則 

瀏覽人數:00252792